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Liv Chen

陳立凡



學習背景

  從小喜歡獨處繪畫創作,國中時自主參與校內美術競賽,被老師發現後推薦參加高中美術班甄試考試。當時心裡非常開心,因為沒想到興趣能獲得認同。於是積極報名畫室磨練畫技以備考試,最終考上位於陽明山的華岡藝術學校美術科。在華岡藝校期間,與連淑惠、顧何忠老師學習繪畫與思考。然而,高中二年級因身體不佳而轉學回台中,就讀明道中學美工科,從繪畫領域拓展至設計領域。

  高中三年級時,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技藝競賽並獲得美工科金手獎。因為喜歡挑戰,大學選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,進一步學習美學之外的設計知識,包括產品功能、成本考量與人體工學等。同時,積極參加校外設計思考活動,並透過接案實踐與業界的連動。大三時擔任畢業製作統籌會會長,在統籌新一代設計展的同時完成學業、考上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。

  在研究所期間,發現自己喜歡做研究,尤其是在書籍中找到各種觀點與自己對話,突破地點、時間與領域的限制。在李俐慧老師的指導下,我完成以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為主題的研究論文,並於兩年半內獲得碩士學位,同時完成三篇研討會論文。從小未曾侷限於單一領域的概念,使我在職場中接觸眼鏡設計、插畫設計、玩具設計、家具設計、行銷設計、包裝設計與工藝設計等多元領域,工作核心始終圍繞美感設計。不怕挑戰的個性,讓我累積了豐富的跨領域知識。


人生關鍵

  工作期間,有一次與有情門董事長面試時,他問了我一個提點人生的問題:「若是不考量時間、金錢,你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?」我當下回答:「我想要系統化紀錄臺灣的工藝美學。」

  我認為民間工藝智慧藏有許多寶藏,但並非人人重視或有時間記錄、流傳。放任其消失令人惋惜,因此當時脫口而出這個概念。然而,不考慮研究經費的田野調查是個天方夜譚,如今這仍是夢想。

  2023年,我成立個人工作室,將從小的創作熱愛結合研究的訓練,把傳統工藝永續、在地化後進行創作。在眾多工藝中,選擇絨花工藝作為第一年的研究對象。其製作手續極具趣味,尤其是將絲線轉化成立體型態的技法令人驚嘆。然而,由於臺灣無人製作,我只能自行研究揣摩,雖吃盡苦頭,但憑著不放棄的精神,終於成功。更進一步,將傳統使用的蠶絲改為在地永續材料嫘縈絲線。


創作歷程

  起初,我以傳統語彙進行創作,選擇與自身生活經驗有共鳴的花卉,如「憶.萱草」的金針花、「Recorder」的繡球花等。其中,「她們」取材於幼時的生活記憶,母親總在家中依時節擺放百合、文心蘭、陸蓮等花卉。「她們」更於2024年獲得臺灣綠工藝認證,讓更多人看見絨花工藝的創作價值。

  在2024年的駐村期間,我希望創作與駐地更相關的題材。某日,往返駐地與停車場的路徑中,我發現街角、牆角與地面上的植物,喚起了我的記憶與經驗。於是,我以街角植物為主題進行創作。

  這次的駐村創作不同於以往,更注重植物的生長地點、型態、顏色、作用與共鳴記憶,撇開了過去大家對絨花色彩豔麗、高貴優雅的既定印象。這次的系列創作以綠色系為主,多揣摩葉面,整體呈現寧靜、低調的氛圍,正如街角植物安靜的樣態。

  我很喜歡這樣單純的系列作品,別於敲鑼打鼓的熱鬧,「一境一鏡」系列帶給我寧靜與安心的感覺。因此,駐村創作的「一境一鏡」系列延續下去,並在不同駐村地點中綻放。




5 views0 comments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